繁体中文
简体中文
English
宋志明:西湖绸伞进了杭州大厦
来源:青年时报 发布日期:2013-04-25 点击量:
分享到:0

 

 

   

     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湖绸伞,用料精良,18道工序全用手工。但也因为此,价格高昂的西湖绸伞,逐渐退出西湖边。技艺传承人宋志明,一年里都没做过一把伞。(详见本报5月30日A6版《真正的西湖绸伞为何绝迹西湖边》)时报的报道,引发很多关注。昨天,宋志明高兴地给记者打来电话,说杭州市非遗办见到报道后,给他送了8000元钱,说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津贴,明年还会给他发,让他把钱用于发展西湖绸伞。

  之前,杭州大厦家居部的经理也来找他,把他的作品放进了杭州大厦C座的传统手工艺品柜台。

  受此鼓舞,宋志明自己也行动起来,为西湖绸伞张罗了一间小小的工作室,还带了六个徒弟。

  西湖绸伞工作室开张了  

  

  这8000元钱,宋志明说,刚好用作工作室的租金。他的工作室,在湖墅新村,是一幢两个房间的民房。

  靠窗户一小间本来是个厨房,放了一个张伞的圆架子后,就没有站人的空间了。外间10来平方米,摆了张桌子。西湖绸伞的贴青、糊边等工艺,都在这张桌子上完成。

  宋志明的两个徒弟,严华右和王晓群,一个在贴青,一个在伞面上绘画。大家都埋头干活,整个房间静悄悄的。

  “做这个活,没耐性可做不了。”30来岁的严华右正在贴青。

  一把西湖绸伞,在劈伞骨、做伞架、伞骨撇青、上架、串线、剪边、折伞之后,基本上看,已经是一把伞了。但是,伞面绷到伞架上后,两者之间是用胶水黏合的:薄如蝉翼的乔其纱伞面上,能看到白色胶水的痕迹,不美。“每根竹子的伞骨架,都要细细劈开,叫撇青。撇青后,竹子外面那半留着贴青用,里面那半做伞骨。”宋志明说,贴青,就是把竹骨架的外皮部分,在伞面上重新黏回去。

  王晓群也已经30出头。她正用画笔,细细地在伞面上画西湖十景之“曲院风荷”,“今天一天,能画这一把就不错了。”

  

  后继无人的问题也解决了

  “现在有六个人在跟着我学。这项技艺,肯定能传下去了。”宋志明高兴地说。

  以前徒弟招不到,现在怎么有人愿意学了?宋志明说,“全日制”的徒弟招不到,他就转变思路,招“兼职”的。这些徒弟,都是宋志明平常接触的熟人。“我跟他们说,‘有空、想学的时候,你就来;没基础?没关系,我一步步教。’”这6个徒弟,就是宋志明这样“动员”过来的。

  对徒弟们的表现,宋志明很满意:“他们很认真,一有空就来。我这工作室,每天都不断人。”

  

  西湖绸伞进了杭州大厦

  让宋志明看到希望的,不只这些。

  本来,宋志明的西湖绸伞,杭州只有一个地方卖,就是天工艺苑。

  时报报道见报后,杭州大厦家居部的经理找到宋志明,“你把西湖绸伞拿到我们商场来卖吧,我们这里就缺这个。”现在,宋志明的精品绸伞进了杭州大厦C座。

  还有杭州百货大楼地下超市的工艺品专柜,也开始卖宋志明的绸伞。

  不久前,宋志明向西博会组委会申报,想带伞参加今年的西博会。目前还在等待结果。

  宋志明还琢磨着,对西湖绸伞进行改良。比如,伞顶可以做成三潭印月的石塔形状,伞柄改成金鱼形状,“这样,一把伞收拢来,更漂亮。”  

(2011年8月16日)

评论】   【打印】   【关闭

版权所有 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

今日访问:人 累计:

技术支持:杭州集广科技有限公司 推荐使用IE6.0以上版本浏览器 1024*768分辨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