繁体中文
简体中文
English
当前位置: 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>>名录项目 >> 市级 >> 正文
西溪漕划舟制作技艺
发布日期:2017-10-30 点击量:
分享到:0



    舟,是我们骆家庄老一辈人记忆深处最美的回忆,它见证了水乡人民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,承载着历史的记忆。骆家庄地区常用的小舟有三种:西溪打网舟、西溪漕划舟漕划舟和西溪摇舟。 “西溪打网舟”长约5.3-5.5米,两头尖,中部最宽处约1米,载重约800-900市斤,外形像个梭子。当时打网舟多用于捕鱼,在舟的后部有羊角,这样撒网时就不会勾住渔网,方便捕鱼;“西溪漕划舟”长约6.2-6.5米,中部最宽处约1.1米左右,载重约1300-1500市斤,“西溪摇舟”长约8米左右,中部最宽处约1.36-1.4米左右,载重约3600-3800市斤,这两种舟主要是用于运输货物,例如:水泥、石子、黄沙等货物,它们的羊角都在前部,舟靠岸时,羊角起到了保护舟头、减少撞击的作用。 1992年之前,骆家庄(古“陆庄”所在地)地处杭州城西郊外的西溪水网核心地带,在1999年撤村建居的时候,被划入了文新街道。据典籍记载,过去这一带“河水地狭,每地一条,则左右荡夹之。地不盈亩,而荡袤六七”,“四周断岸,非棹不能渡”,“溪流浅窄,不容巨舟”。居民生活生产之交通运输,几乎全部依赖这种小舟。 明朝末期,西溪打网舟和西溪漕划舟的制作使用已极为普遍。明末清初陆氏三凤之一的陆堦奉母隐于陆庄,那时的陆庄“四面皆水,非舟勿通”,交通也主要依靠这两种小舟。张丹诗中有关于陆氏兄弟日常生活的描写,即有“少妇能鼓枻”之句。据《西湖志》记载,康熙皇帝南巡临幸西溪高庄,“由昭庆寺乘马至木桥头登舟,从骑尽止桥外,独与内大臣泛小舟至其庄观览久之。”所乘也是此类的小舟。据此推断,骆家庄小舟的制作历史至少在400年以上。 明末以来,骆家庄村民世世代代制造、使用这两种小舟,小舟制作的手艺代代 流传,并成为专门的职业。截止20世纪八十年代,西溪漕划舟在骆家庄广泛适用于生产生活,并有专门以制作小舟为业的匠人。如今这种小舟还被用于清理、维护河道。在西溪水网一带最为重要的民俗活动端阳龙舟竞渡中,龙舟也依然由小舟改装而成,其制作技艺得以流传至今。 随着时代的变迁,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,作为水乡文化特征的小舟已逐渐被其他交通运输工具所代替,传统的造船匠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,西溪湿地水乡的面貌也遭到很大改变,小舟使用的环境正在消失,亟需加以保护。

打印】   【关闭

版权所有 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

今日访问:人 累计:人  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056号

技术支持:杭州集广科技有限公司 推荐使用IE6.0以上版本浏览器 1024*768分辨率